首页 资讯 正文

东西问丨柴平平:为何说苏峪口瓷窑址改写中国陶瓷技术史?

体育正文 173 0

东西问丨柴平平:为何说苏峪口瓷窑址改写中国陶瓷技术史?

东西问丨柴平平:为何说苏峪口瓷窑址改写中国陶瓷技术史?

中新社银川(yínchuān)6月18日电 题:为何说苏峪口瓷窑址改写中国(zhōngguó)陶瓷技术史? ——专访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元明清考古研究室(yánjiūshì)主任柴平平 苏峪口瓷窑址(yáozhǐ)是西夏烧造白瓷的主要窑场,也是目前中国(zhōngguó)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瓷窑址首次揭示出宋、元时期单个完整窑场的规模(guīmó)、构成及工艺流程,对于中国同一时期窑场的重建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苏峪口瓷窑址(yáozhǐ)先进的瓷器烧造(shāozào)技艺从何而来?为何说苏峪口瓷窑址改写(gǎixiě)了(le)中国陶瓷技术的历史?苏峪口瓷窑址如何反映两宋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近日,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元明清考古研究室(基建考古室)主任、副研究馆员柴平平(píngpíng),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zhāiyào)如下: 中新社记者:苏峪口瓷(cí)窑址是如何被发现和发掘的? 柴平平:苏峪口瓷窑址(yáozhǐ)位于今宁夏贺兰山东麓中段的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guójiāsēnlíngōngyuán)内约(yuē)10公里处,东距银川市约40公里,系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yánjiūsuǒ)在进行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时发现,地表残存窑炉13处,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 整个窑址区位于山坳处,大体呈梯形,南宽北窄。所在地势(shì)北高南低,两侧高、中间低,中间有一较大冲沟,窑炉位于冲沟两侧的坡地上(shàng),大部分窑炉残存部分窑壁。窑址西南距拜(jùbài)寺口西夏寺院约15公里(gōnglǐ)、距西夏陵约40公里。 2021年至2024年,为探索西北地区精细白瓷生产的窑业面貌、探寻西夏陵等出土细白瓷产地相关学术问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yǔ)复旦大学对Y1—Y6的6座窑炉进行正式发掘(fājué),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出土大量全新的高质量精细白瓷产品与各类窑具等,并(bìng)在窑场(yáochǎng)周围发现(fāxiàn)开采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原料(yuánliào)与燃料的矿坑遗迹。 苏峪口瓷窑(cíyáo)出土的白瓷板瓦。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中新社记者:苏峪口瓷窑址出土(chūtǔ)的瓷器有何特点?其如何(rúhé)被确定为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 柴平平:苏峪口瓷窑址(yáozhǐ)出土遗物数量较多,可分为瓷器、制瓷工具、窑具、金属(jīnshǔ)钱币等几大类,另有少量铁器和陶器。 其中,瓷器(cíqì)产品以精细白瓷(báicí)为大宗。其胎质洁白、釉色温润,有的白中微泛青,施釉均匀,玻璃质感和透光性较强;素面为主,常见花口与瓜棱(léng)等简单装饰。依用途可分为日常生活用瓷与建筑构件(gòujiàn)等,日常生活用瓷以碗、盘、盏、碟(dié)等为主,亦有花口瓶、梅瓶、玉壶春瓶、执壶(zhíhú)、罐等大型的复杂造型器物,此外还有少量佛像与纺轮;建筑构件主要为白瓷板瓦、瓷质鸱吻残块等。 窑具有匣钵、支烧具、垫具、火照等,匣钵整体(zhěngtǐ)呈圆筒状,近底腹壁有三个(sāngè)圆形穿孔且有较多捺窝。白色或灰白色胎,胎质较细腻,胎中含少量石英砂,口沿有(yányǒu)釉,外壁(wàibì)多有窑汗。少量匣钵外壁有戳印“官”字。 制瓷工具(gōngjù)(gōngjù)包括原材料加工工具和坯件成型工具。原材料加工工具有石臼、石杵、研磨棒及石锤等;坯件成型工具有轴顶碗、荡箍等。 苏峪口瓷窑址烧造的产品与西夏陵、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离宫、寺庙等遗址出土的精细白瓷及白瓷板瓦(bǎnwǎ)等建筑构件基本一致,而且多件匣钵(xiábō)上戳“官”字款,可(kě)确定是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属于西夏官窑。 苏峪口瓷窑出土的透光白瓷(báicí)。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中新社(zhōngxīnshè)记者:苏峪口瓷窑址独特而高超的窑业技术从何而来?为何称其改写了中国陶瓷(táocí)技术的历史? 柴平平:苏峪口瓷窑址的(de)马蹄形窑炉为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窑炉类型,是(shì)具有北方地区黄河流域技术文化特征的窑业工具。此种窑炉经历了四个(sìgè)发展阶段,在(zài)宋代完成了改造,出现了窑箅和排渣坑,采用煤炭作为燃料(ránliào),窑炉多用条砖砌筑。苏峪口瓷窑址的窑炉在形制上采用北方地区宋代流行的窑炉类型,但在砌筑窑炉的材料上以条石建造,未用北方地区流行的条砖,这是当时窑工(yáogōng)在新的环境下就地取材的一种(yīzhǒng)创新。 苏峪口瓷窑(cíyáo)址的器物(qìwù)均使用匣钵正烧(zhèngshāo),碗盘类等(děng)器物在匣钵内多件涩圈叠烧,瓶、罐类等器物单件装烧。涩圈叠烧技术始于五代时期的定窑,是两宋时期北方窑场的主要装烧技术。北方各窑在叠烧时,有(yǒu)的会在涩圈内铺一层细沙等以使瓷坯之间分隔,但苏峪口瓷窑的碗、盘、碟等涩圈叠烧器物均在涩圈上直接叠烧,将这一技术发挥到极致。 苏峪口瓷窑址首次发现了在浙江上林湖以外地区大规模用釉封匣钵口的装烧技术(jìshù)。窑址中器物装烧工具为直筒型(zhítǒngxíng)瓷质匣钵,高矮不一,胎质较(jiào)粗,但胎色(tāisè)洁白(jiébái),夹石英颗粒,口沿处涂釉一圈。用釉封匣钵口的装烧技术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的越窑,北方窑场使用较少,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的匣钵均用釉封口(fēngkǒu),反映了其技术来源的复杂性和对瓷器质量的高要求。 特别值得一提的(de)是,苏峪口瓷(cí)窑址(yáozhǐ)出土器物(qìwù)使用了瓷胎(cítāi)(cítāi)中添加石英(脉石英)以改变瓷胎性状、结构的“二元配方”技术,这在两宋时期全国窑场中系首次发现,在中国的窑业技术上独树一帜,将中国瓷胎“二元配方”技术从(cóng)元代提前到西夏。“二元配方”技术使瓷器质地更坚硬,降低了熔点,减少了变形和开裂的风险,烧制出的瓷器表面更润泽。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瓷器中,石英含量及性能参数接近或达到现代“高石英瓷”的技术标准,是中国“高石英瓷”的最早发现。 苏峪口瓷窑出土(chūtǔ)的瓜棱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中新社记者:苏峪口瓷窑址(yáozhǐ)如何反映两宋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为何说它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fāzhǎn)的有力见证? 柴平平:苏峪口瓷窑址作为西夏官窑,与宋、辽、金时期的官窑比较接近,说明北宋(běisòng)、辽、西夏、金都有服务于(yú)宫廷的窑场,而且西夏官窑与宋、辽官窑在产品面貌、生产技术方面的交流以及管理制度的趋同等,反映(fǎnyìng)了不同政治区域内(nèi)的文化交流是趋向统一的,是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在瓷业(cíyè)生产上的表现。 苏峪口瓷窑址的考古成果以全新的材料助推了陶瓷考古的发展,并从瓷业生产的角度阐释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hé)创新性,实证了两宋时期民族融合、中华文明多元(duōyuán)一体(yītǐ)进程(jìnchéng)。辽、宋、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yòu)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自身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文化与管理制度的趋同,为元、明、清时期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苏峪口窑场的出土(chūtǔ)资料对研究这一时段的历史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jùyǒu)难以替代的重要价值。(完) 柴平平,兰州大学考古(kǎogǔ)(kǎogǔ)学(kǎogǔxué)及博物馆学硕士,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元明清考古研究室(基建考古室)主任,副研究馆员,主攻宋元考古和陶瓷(táocí)考古研究。参与的苏峪口瓷窑址考古项目获评(huòpíng)“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在核心期刊《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等发表相关学术文章。
东西问丨柴平平:为何说苏峪口瓷窑址改写中国陶瓷技术史?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