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闻“汛”而动 这个未来浙江通赣粤的航电枢纽入梅前练救援

体育正文 168 0

闻“汛”而动 这个未来浙江通赣粤的航电枢纽入梅前练救援

闻“汛”而动 这个未来浙江通赣粤的航电枢纽入梅前练救援

潮新闻 记者 张帆(zhāngfān) 通讯员 孙然 章子冲 救援人员遥控水上飞翼(fēiyì)接近落水人员。中交四航局供图 梅雨季将至,山区河流航运工程如何应对凶猛的(de)洪水?钱江南源干流上(shàng)正在建设中的常山江航电枢纽建设者闻“汛”而动,趁着入梅前的晴天,5日(rì)展开综合应急救援,确保工程项目安全度汛。 常山(chángshān)江航电枢纽项目是(shì)钱塘江上游主航道的枢纽之一(zhīyī),也是未来建设(jiànshè)浙赣运河翻越浙赣分水岭连接长江流域信江、赣江水系、进而借赣粤运河直达(zhídá)广东的必经之路。作为国家《“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guīhuà)》重点项目,建成后,将大幅缩短浙江中西部地区与长江经济带之间的距离,有利于钱塘江沿线区域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等(děng)国家整体战略,对推动常山江航运复兴、加快(jiākuài)浙江“交通强省”建设和推动浙江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位于钱塘江(qiántángjiāng)上游的常山江航电(hángdiàn)枢纽地处典型山区河流区域,在汛期面临降雨(jiàngyǔ)集中、突发(tūfā)洪水、水位变幅快等挑战,洪水对施工安全构成重大影响。为此,施工方中交四航局常山江航电枢纽项目部立足流域(liúyù)特性,努力构建一体化风险防控体系,此次通过科技赋能应急演练全面检验项目防洪度汛应急处置能力。 此次演练以防洪度汛(dùxùn)为背景,突出巡查检查、积水强排、人员(rényuán)物资撤离和人员落水施救等科目,同时通过到现场指导的当地交通管理部门增加的“点菜加餐”环节,随机加入高处坠落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全方位检验项目应急处置(chǔzhì)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各参演(cānyǎn)单位(dānwèi)协同作战、紧密配合,跨部门、跨行业协同联动机制高效运转,救援人员安全保障有力,救援时效显著(xiǎnzhù)提升,全面检验了从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到应急响应(xiǎngyìng)、现场处置的全链条响应机制。 在模拟强风导致工人坠落事故(shìgù)中,项目(xiàngmù)管理人员一方面按照突发事件上报流程做好上报工作;另一方面,第一时间(shíjiān)启动应急预案,各小组快速响应,警戒组2分钟(fēnzhōng)封锁事故区域,医疗组携带专业设备6分钟抵达现场(xiànchǎng),同步建立救护车绿色通道。各应急小组采用“处置-报告(bàogào)”并行机制,抢险组同步清理障碍并搭建安全通道,伤员转运与事故调查组进场实现无缝衔接。针对人员落水险情,演练创新运用“空地协同”救援模式:无人机3分钟锁定目标,水上救援飞翼(fēiyì)搭载北斗导航突破急流限制,15分钟完成人员施救。两个场景均实现“黄金30分钟”救援响应,依托人员定位(dìngwèi)追踪(zhuīzōng)系统(xìtǒng)、AI风险预警平台等(děng)智慧化手段,将应急处置效率提升60%,为项目平稳推进提供可复制的应急管理范式。 特别是新引进的“水上(shuǐshàng)遥控救援飞翼(fēiyì)”,是一款融合无人机控制技术、人工智能(réngōngzhìnéng)及北斗/GPS双(shuāng)定位系统的智能救援设备。其空载速度达6米/秒,遥控距离800米,可同时拖拽4名落水者(luòshuǐzhě),并具备(jùbèi)自主修正航向、失联自动返航等(děng)功能,显著提升了复杂水域的救援效率。在本次演练中,该设备模拟了“游客落水”场景,仅用2分30秒便完成300米外的精准救援,验证了其在缩短“黄金救援时间”上的突破性价值。 中交四航局常山江(jiāng)航电枢纽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biǎoshì),自开工以来,项目部通过科技赋能持续深化“智慧(zhìhuì)工地”建设,构建一体化的风险防控体系。一方面(yìfāngmiàn),构建AI智能监控系统,对施工现场的各个区域进行实时(shíshí)监控,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违规行为,并通过智能分析系统进行预警和处理。另一方面,建立人员动态(dòngtài)定位系统,实时掌握一线施工人员的位置信息(xìnxī),一旦发生事故,能够迅速确定人员位置,为救援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闻“汛”而动 这个未来浙江通赣粤的航电枢纽入梅前练救援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